計畫緣起Origin
跳脫以往以水道治理為主,將打造國土韌性承洪觀念,透過土地利用治理與管理,承襲 NBS (Nature-Based Solution)理念,
將生態系服務功能納入整體考量,營造水、自然與人相互之平衡關係,
導入民眾參與,將流域上、中、下游扣合國土與海岸空間規劃,
並以跨域合作連結水道治理、海岸管理、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結合水文化、建構水岸縫合、國土綠網合作、 藍綠帶網絡保育…等措施。
目標由下而上改善國土與社會面對風險之能力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調適作為,並符合社會 大眾對水的想像、對水的期望以及與水的關係。

課題與願景Subject and Vision
依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和水岸縫合等面向及所面臨課題分析, 並分別就現況與因應氣候變遷,探討其影響,後透過平台研商研訂改善與調適之願景目標。
魚寮水環境營造
公私協力,尋找水文原有樣貌
魚寮水環境,試圖改變水文與人的關係
另一種新文明的產生-順應水文改變的社群文化
-資料提供來源:道將圳文化學會、保安魚寮文化協會、九芎埤濕地生態保護協會楊清樑理事長提供

策略與措施Strategies
以朴子溪流域為計畫範圍,辦理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
主要為改善現況面臨之風險並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提出調適措施,提高國土與社會總體韌性。
執行方式主要以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等四大課題為主軸進行,
期望能夠因應氣候變遷潛在風險,提升耐洪韌性而研擬相關調適措施,
以達能與風險共存之目標。